公募基金“固收+”迎新规:万亿赛道重置
- 发布时间:2022-09-09
- 来源:证券时报
- 阅读量: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我们8月份获批了一只‘固收+’产品,因为我们申报的产品符合所有监管提出的新条件,就获批了。”
“监管给我们反馈的一个意见就是,凡是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高于30%的混合型基金,不可以以‘固收+’的名义开展宣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处获悉,近期监管部门对上报的“固收+”产品做出新规定,基金组合权益投资占比应在10%-30%,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
在此基础上,最近“固收+”基金又迎来新的监管政策。
基金业协会要求,所有混合类基金以及二级债基(除同业存单基金)的基金经理,原则上应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
“固收+”新规冲击波
上述“固收+”新规定中提及的“混合类基金”和“二级债基”正是“固收+”基金的主力军。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只做过债券投资的基金经理以后无法单独管理“固收+”类产品。
“固收+”基金经理要么同时具备股债管理经验,要么采取双基金经理制(一位固收基金经理+一位权益基金经理)。
根据监管要求,如果是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固收+”产品,要求至少有1个基金经理符合要求——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
不过,据悉,监管对规定中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的定义比较宽泛,具体产品可包括股票型、偏股型、混合型、QDII、被动指数权益类、可转债、权益类FOF产品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上报的二级债基产品已将可转债划归为权益仓位。
这意味着,如果一只“固收+”产品设置的权益配比为20%,当该基金的可转债配置已达20%仓位,那么该基金权益配置已满。
对于近期“固收+”监管新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也不是窗口指导,基金公司产品部并没接到通知,是针对申报基金产品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监管跟具体的基金公司沟通中提出的指导要求。
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紧箍咒”不断收紧。
不过,对于最新针对“固收+”基金经理的要求——具备一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针对增量基金,存量基金不会受太大影响。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监管近期对“固收+”的指导意见对新产品影响会比较大,而对老产品则主要是在宣传口径影响会比较大,即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不能再以“固收+”进行宣传,“大家之前花了很多的广告费去打造固收+的团队,因此在新政下会受到一些冲击”。
天相投顾人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政预计对已成立的“固收+”基金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固收+”基金的基金经理通常都自身具有权益类投研经历或能够得到权益类投研团队的支持,如果此类基金的基金经理不具备这样的经验,可以通过与其他基金经理联合管理的方式以满足要求。
但天相投顾认为,对于后续发行的“固收+”基金会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仅有固收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无法单独管理此类基金,联合管理将增加管理成本,这对基金公司形成一定约束,有助于溯本清源,规范“固收+”基金的市场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指出,“偏债混合基金,或二级债基最好是双基金经理。”
他的理由是:“主动权益投资是一个专业,固收投资是另一个专业,而‘固收+’投资其实是跨两个专业,所以最好是双基金经理管理。”
他举了一个业内的例子。一位做二级债基(注:“固收+”的一个重要类别)的基金经理,在某年股市行情好时,把二级债券允许的20%权益仓位顶得满满的,赚了很多钱,当年因此获奖。但是第二年股市行情不好,他管理的基金跌得很惨。
据介绍,这位基金经理强项是投资债券,但他对股票的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公司权益团队的建议,根据权益团队推荐的好股票,买了以后长期持有。但该基金经理并不擅长权益投资。
“这次证监会对‘固收+’产品的规范调整,会促进‘固收+’产品进一步规范发展。”上述基金业资深人士说。
万亿大市场火爆背后
最近几年,“固收+”基金火爆。
天相投顾统计,按权益配比30%上限的“固收+”新规测算,目前“固收+”基金规模为2.23万亿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介绍了“固收+”产品火爆的背景:自2018年、2019年资管新规执行之后,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始向公募化的方式整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固收+”概念,对此,银行喜欢,公募基金也喜欢,大家一起合作,“固收+”产品承接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自此“固收+”火了。
另一位基金人士表示,“固收+”其实就是一个营销的标签,好像“+”有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可以从纯债、二级债,到一些混合类的产品,它们用“固收+”包装起来就比较方便。
“公司主要想要包装团队,把除了固收以外的其他的团队一起装进去。”上述基金人士坦言。
基金人士指出,“固收+”这个概念自诞生起,实际上就是个偏营销的概念,各方面都没有对其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策略等作出明确规范。
在监管新政之前,以往对于“固收+”基金,市场通常是将以“固收”策略为基础,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具有权益属性的资产作为“+”的部分。
据记者了解,“固收+”是一个跨类别的概念,主体包括偏债混合基金、二级债基,此外,还包括一级债基、部分FOF基金、部分平衡类混合基金,以及部分权益配置比较低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事实上,以往混合基金里的“固收+”产品,主流权益配比是0-30%,但也有一部分是权益设定的上限是50%的混合基金。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各方面对“固收+”都没有明确的边界确认,加之这个概念在营销推广中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因此这两年会出现一个“固收+”概念滥用的情况,不同比例的偏债混合、股债平衡,甚至是FOF都在冠以“固收+”的名义。
据记者了解,在“固收+”基金管理上,基金公司普遍没设置“固收+”部门,一般基金公司通用的做法是设置固收和权益两个部门,有基金公司把“固收+”业务放在混合资产团队,有基金公司设在绝对收益部,业内还有一些大基金公司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多资产投资,但并不仅仅是单做“固收+”。
通常情况下“固收+”产品是固收为主,因此主要还是固收条线的基金经理在管,部分基金公司设有一个带有“固收+”特色的团队,团队里绝大部分是做固收出来的人。
比如,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固收+’没有专门部门,投资分为固收团队、权益团队,以及混合资产团队,混合资产团队里面有的人做‘固收+’,比如说双基金经理的情况下,有可能是一个权益基金经理搭配一个固收基金经理。”
对于监管近期对“固收+”念“紧箍咒”,业内多持肯定态度。
“此次监管出面明确了‘固收+’的界限、定义等,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有利于‘固收+’产品的风格确立和长远发展,关键是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此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等更好地匹配,是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另一家深圳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以前“固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是很明显,因为各家的“固收+”产品权益仓位差异挺大,所以监管现在统一上限为30%以后,现在这类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更相似,“固收+”产品具有的相对稳健风格更明确。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固收+”30%比例上限是实际上以银行委外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普遍采取的标准,说明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摸底后给出的一个市场较为共识的标准,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实际营销中或有差异,但确定比例树立标准化有利于行业标准树立和信息透明。
天相投顾的人士表示,由于以往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许多含权益类基金较高的基金被认定为“固收+”基金,这与“固收+”的含义不符,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如果新规得到执行,将使得市场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更为明确,有利于减少乱象。
新规下的“固收+”
新规之下,“固收+”基金统计口径的规模缩水。
天相投顾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窗口指导之前的标准,如果将天相二级分类中的偏债混合基金、可转债债券基金以及混债债券基金作为“固收+”基金,截止到8月31日,总规模估算为2.46万亿元。
如果按照窗口指导之后的标准,根据“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的规定,对上述基金合同中权益投资占比可能超过30%的基金剔除,则规模变为2.23万亿元,约缩水0.23万亿元。
不少基金公司正在按新规申报“固收+”产品。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申请一只“固收+”基金,是单基金经理,权益配置在30%以下,会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办理。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则表示,公司在8月获批一只“固收+”产品,符合监管对“固收+”产品的全部要求。
据悉,自“新规”以来博时、博道、广发、交银施罗德、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的“固收+”基金,均严格按照要求发行。
业内认为,这表明“固收+”基金将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申请新的“固收+”产品时,承诺函中就需要明确说明该产品的权益比例范围是10%-30%,这样的产品才是标准的“固收+”产品,才能以“固收+”的名义对外宣推。
“现有的产品中,若非权益比例范围符合10%-30%的要求,都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不会以‘固收+’的名义去宣传推广。”上述业内人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固收+”的业绩,在前几年表现出色之后,但今年遭遇滑铁卢。
天相投顾评价中心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新规”之前对成立满三年的“固收+”基金进行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16%,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为17.93%;今年同期中证债券基金指数涨跌幅为1.73%,近三年涨跌幅为10.26%。
可以看到,“固收+”基金受到今年权益市场下跌影响平均业绩未能战胜债券基金指数,但从近三年来看平均收益率超过债券基金指数。
仅就今年来说,“固收+”变“固收-”。
对此一位基金分析师表示,“固收+”风险和收益总是匹配的,什么地方“+”,在相应市场不利的环境下就是“-”,这是投资常识。获取相应收益也应该做好承担相应风险的准备。
如果“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仓位超过30%,产品在行情不好时回撤有可能较大,不符合“固收+”产品设置和宣传的追求稳健的初心,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今年监管屡屡对“固收+”产品念“紧箍咒”的原因之一。